江阴智慧教育云平台

江阴祝幼

>学校首页>本校资源>案例分析>内容详情

谢莉莉《心中的小太阳》

发布时间: 2022-11-18 11:01 发布单位: 江阴市祝塘实验幼儿园 浏览量: 1401 【公开】

案例背景:

《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自由和快乐。为此,我认为:我们要冲破传统“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就要大胆“放手”,要让小孩子由“学着画”转变为“画着学”,让小孩子在自由表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然而,单纯的“放手”是不是真能发挥小孩子更多的主动性,激活小孩子更大的创造性呢?是不是“放手”了小孩子就真能表现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作品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是感到许多困惑。

案例描述:

案例1: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罗大师的“小太阳”。小朋友对这节活动课兴趣比较好。因为“太阳”是孩子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事物,对它也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当老师问孩子们“太阳”是什么样子时,大多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并正确地回答老师“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会发光发亮。”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心中的“太阳”时,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兴奋!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样子。之后,我就出示了米罗作品“小太阳”,孩子们不禁高呼起来,顾晨扬宝贝看了之后就叫着:老师,我看到太阳,还看到有小雪花呢,还有圆形,五角星和线线呢。对于扬杨的回答我马上表扬到:扬扬的小眼睛可真是亮呢。扬扬的观察确实非常仔细,可是他只是嘴巴会表达讲述。考虑到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创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把简单的图形用即时贴剪好了,剩下的就是孩子们贴贴并且添画即可。轮到他开始制作了,他就拖着下巴在哪里小声地说着:老师,我不会,我不会。我走过去一看,确实没有动手。他拿着一个红色的圆形捏在手里,一脸无辜的表情。。。。。。于是我便走了过去,细心地教他如何贴,如何添画。

案例2: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再加上有过经验。所以今天的课题活动我把活动加深了难度,今天是让孩子自己看了大师的作品后让他们自己创作,而并非是将半成品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加工。扬扬拿到画纸后先是想了很久,看着作品琢磨了好久,之后就开始愿意动笔了,虽然画了不像太阳,不像圆形,不过我觉得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出来的就是最好的。

案例分析:

本次活动我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走进了“放手让幼儿发挥创作”的误区。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从华而不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过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1.“按部就班”到“标新立异”,活动的内容选择缺乏循序渐进

  传统美术活动内容,一般按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形象入手,进行由易到难、教师按部就班的上美术课,重在培养技能。新《纲要》提出:“要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本次活动我摒弃了传统观念,开始大胆的放手。以回忆的形式让幼儿构造快乐鱼儿的画面,缺乏让幼儿直观观察画面的步骤,在还未拥有多种表征方式经验时,如何有个性的创造。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教师的支持是无效的,这些看似很符合“纲要”精神的活动就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了。教师在活动把握上对孩子支持缺乏循序渐进,失去了有效性。

 2.“模仿重复”到“想象发挥”,美术创作中过分忽视技能的作用

  曾有比较长时间,我们认为传统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依着葫芦画瓢,缺少真情实感,如果没有葫芦,幼儿就画不出瓢来。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因此在本次美术活动中技能的支持上我开始放手了,我开始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教学过程中再不重视技能传授,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不到实际的东西。培养创造性、想象力、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培养幼儿相应的美术技能不容忽视。因为孩子心中所思、所想、所创造正是通过美术基本技能这个表现手段来体现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对幼儿技能支持多少,怎样的支持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3.从教师“满堂灌”到幼儿“大胆说”,美术活动中教师语言缺乏推进性

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认识到活动中教师语言的魅力。杜绝了幼儿被动地跟着教师从一个环节到下一环节,能完成教师预定的计划的“满堂灌”的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说,以为教师有效地支持就是让幼儿多说,活动热闹就可以了,教师说什么不重要。本次美术活动中,我对自己的语言开始“放手”了。我的提问不扣主题,提问面窄,并提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齐问齐答和暗含答案的封闭式问题的话。幼儿的“大胆说”就只能变成被动地接受一套死搬的表现方法,作品表现也只会是千篇一律,这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而且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老师努力避免“美不美,喜不喜欢”等无效的语言充斥课堂抽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推进性与提升。

策略调整: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中就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能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思考这个案例,我获得以下启示:  

首先,在绘画教学中,我们提倡“放手”,也推崇“出手”。“放手”是指给幼儿应有的自主权,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心理氛围,尊重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天赋和表现方式,放手让小孩子想像和创造。但放手并不是放弃老师的指导,否则幼儿在自主表现中常常会出现茫然或处于困境,正如本案例中的小孩子无法游刃有余地表达各种不同姿态的鱼儿一样,如果长此以往,幼儿的作品就会依赖于原型符号的自然呈现,那么对小孩子的发展就起着延误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出手”要把握好时机。也就是在幼儿认知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就要对小孩子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宜的指导。给小孩子学习表现动态鱼儿提供“支架”,适时适当地使教学处于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最后,我们认为:老师的“出手”并不是简单告知给小孩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或者直接灌输某种特定的技能,如给小孩子示范怎样画快乐的鱼儿,而忽视和抑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的愿望和发现学习的机会,使活动过程演变为幼儿单纯练习技能的教学情境;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教师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投入相关材料,设置系列问题、提醒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引导幼儿改造已有经验、将幼儿已经胜任的具体问题概括化等方式,给幼儿的学习“搭架”,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习相应能力。这样的“出手”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架小孩子的“学”,才能有效地促使小孩子的个性化的发展。 

  “放手”并不是放弃教师恰当的指导,“出手”也并非是给小孩子一个直接的答案。我们要“放手”的是单纯重视技能和追求结果,在必要时,找准介入点,把握好最佳时机,以最适宜的方式,果断地“出手”吧!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