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智慧教育云平台

华西实验

>学校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详情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苏南农村学校文化与乡村文明互动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0-01-13 15:18 发布单位: 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 浏览量: 4061 【公开】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

《苏南农村学校文化与乡村文明互动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课题组

 

由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申报的课题苏南农村学校文化与乡村文明互动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于20187月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2018年度立项课题(批准号为B-b/2018/02/13,主持人为吴、周建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于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形成良好的乡风,不仅能帮助乡村人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正确处理富脑袋与富口袋的关系;还能帮助乡村人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国新农村建设,就“大部分”而言,较以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如小农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乡村基层结构与发展要求的矛盾、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缺失、农民土地感情的淡化、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二)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不足

从一定程度讲,在打造乡村学校文化过程中,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决定乡村学校文化的内涵。乡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校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内容具体化,它还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新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一样必不可少。地域文化,则是文化多样化的源头”。“为了增加课程的适应性,通过课程的多样性来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地域文化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

而从另一方面讲,乡村办学,他不单只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传播文明的需要。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传承和创新农村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担当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应成为农村学校的自主选择。展望未来,这可以说是我们始终都要坚持的乡村办学宗旨和初心。

但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却与乡村文明建设的互动明显不足极少有人关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碎片化、形式化、外在化的问题。如: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还是只能接受普遍适应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这种发展也使他们丧失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或被动地和乡土文化产生隔阂,客观上屏蔽了乡土文化的价值。

(三)乡村学校文化对乡村文明建设要有反哺担当

新时代的学校文化,需要把新教育之魂加以外化或对象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要在学校的每个细微领域,如物质载体、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符号表达等等,氤氲新教育文化的生机,浸润新教育文化的精神,真正让新教育之魂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换而言之,学校的日常生活,应该努力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的文化高地,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中应该努力实现“高地效应”、“辐射功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进而推动乡村文明的提升。江菲《文化反哺: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认为“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传承和创新农村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担当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应成为农村学校的自主选择。”华西学校作为华西村的文化高地之一,目前在校学生从幼儿园到职高共4200余名,其背后是4000多个家庭,10000多名社区居民,因此,华西的教育如何去推进华西村当下的文明建设和未来华西村文明的发展,每一位华西教育人需要去不断思考、行动的,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华西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育担当。

(四)彰显华西村和华西实验学校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价值

华西村可以代表乡村文明的追求和发展方向。华西村地处东部发达地区的核心,是全国农村的旗帜和标杆。在前不久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可以说,华西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华西精神”,是乡村文明建设弥足珍贵的精神宝库。华西实验学校扎根华西,对华西文明建设的教育反哺,具有特殊的价值。学校可以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华西特色的具体学校行为,上升为具有乡村学校普适价值的育人模式,向与华西村结对帮扶地区的乡村学校,甚或更大范围的乡村学校,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思想、策略、方法等成套的教育公共产品。让华西村的文明建设与华西实验学校的文化追求形成交汇和融合。

二、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1.苏南农村:特指江苏省长江以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区的农村区域。在本研究中会以江阴市华西村为聚焦。

2.学校文化:指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显性文化(如建筑文化、校园布局等)和隐性文化(如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等。

3.乡村文明:文明是指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在本研究中,乡村文明特指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4.互动发展:互动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学校文化与乡村文明的互动,某种意义上,乡村学校可利用本土优势,通过规划发展愿景、重塑观念层文化、创新制度层文化和彰显符号层文化等方式,创建新型文化体系,传承乡村文明并起反哺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对华西实验学校文化建设与华西村文明复兴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并形成清晰的相关认识。

2. 形成本校的系统做法,并基于实践积累对以乡村文明复兴为目标的苏南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策略与路径形成清晰的认识,探索乡村文明在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中提供的多种类型文化资源。

3. 本课题着重以华西村,华西实验学校为研究对象。积累形成华西实验学校在华西村文明复兴过程的成熟做法,以华西实验为样本探究农村学校在苏南乡村文明复兴中的作用,探索当下中国苏南乡土教育的策略与路径。以华西实验学校为基础,提供一个相对成型的发展案例。

(二)研究内容

1. 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研究要点:

1)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重点分析优秀文化和不足。

2)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乡村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重点分析乡村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目前存在的困境。

2. 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文化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和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

1)以“吴仁宝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如学校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筑文化(在学校建设苏南农村乡村文化博物馆)等。

2)传承华西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重点是结合区域传统、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明等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苏南农村文化育人资源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挖掘苏南农村地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乡村育人资源,如苏南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文学、商业等育人资源的开发研究。

3. 促进华西村乡村文明复兴的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

1)确定学校与乡村文明复兴互动发展的基本渠道。

2)建设学校与乡村文明复兴互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基于苏南乡村文明复兴需要,开放办学,请进来和走出去,通过建设家长学校、村民互动等项目平台,探索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又体现乡村文明特征的不同类型的系列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和开发如华西实验学校版的乡村文明公约制定与宣传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共创活动,围绕“乡村文明、乡愁活动”的乡村研学活动,指向乡村生活的寒暑假实践等活动。

3)研究学校与乡村文明互动发展的方法、策略。

其中,第一大点“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基础,在对“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现状”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如何传承和构建华西实验的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是本研究的重要突破点,而第三大点“促进华西村乡村文明复兴的实践研究”是验证本课题“互动发展”研究有效性的重要证实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 扎根农村办学校,办出具有苏南农村地区特殊文化韵味的新时代农村学校,使学校成为传承苏南农村文化的基地,培养一批爱江苏、爱家乡、爱农村的具有乡愁记忆和农村情怀的新时代新农村的村民。

2. 依托学校兴农村,通过农村乡土教育的开展,传承苏南农村文化、农村记忆,使苏南农村不因为城市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特和文化根脉,使学校成为苏南农村文化记忆的“文化博物馆”。

3. 请教专家谋发展,通过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的合作,尤其是教育专家和农村研究专家的合作,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使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理论的品味和深度。

4. 发展同盟扩影响,主动出击,积极与苏南地区其他同类学校合作,建立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协同发展,在扩大影响的同时,集聚集体智慧,形成苏南农村学校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的新典范。

(二)研究过程

1)2017.122018.3   申报课题;

2)2018.32018.12   进一步查阅文献,丰富认识,课题开题;

3)2018.122020.1   依照课题分工分别开展相关子课题研究,特别是对乡土教育课程体系的类型、层次和不同年段乡土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实践探究。同时,形成基于乡村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4)2020.22020.3    请专家进行中期评估,集中把脉,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52020.32021.4     根据调整后的研究方案开展各领域的子课题研究。同时,积极联系苏南地区其他同类学校开展协同研究,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6)2021.42021.5    形成总结报告,请专家进行终结性评估。

7)2021.5            根据专家意见形成最后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课题组定期开展交流,尤其是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

2)调查法:制定调查卷对苏南地区农村乡村文明发展的困境、农村学校在乡村文明复兴中的作用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研究方案。

3)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全校师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问题,制定问题解决方案,逐类、逐个解决。

五、课题研究的任务分工及预期成果

(一)子课题组及任务分工

序号

子课题名称

组长

副组长

1

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现状研究

肖建丰

严  凤、汤燕萍

2

以“吴仁宝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王海荣

龚丽娜、徐  洁

3

传承华西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徐敏芝

曹  琴、晏景超

4

苏南农村文化育人资源的开发研究

赵良芳

徐佳蕾、东  强

5

苏南农村学校与乡村文明复兴互动发展平台构建与策略研究

蒋永飞

薛丽雅、朱亚峰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和乡村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研究报告

2019.06

传承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文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校本教材

2019.12

苏南农村文化育人资源的开发研究

系列论文

2020.03

中期报告

    告

2020.03

苏南农村学校与乡村文明互动发展的方法策略研究

   

2021.05

苏南农村乡村文化博物馆

学校建筑

2021.05

课题结题报告

   

2021.05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