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毗陵路小学

教学教研教研活动

四年级 科学《运动的快慢》停课不停研:江阴市城南中心小学 术科组教研活动线上评课笔记9

发布时间:2020-12-01 13:09 栏目:教研活动 发布单位:江阴市毗陵路小学 点击量:4299 【公开】

时间:2020-2-28    主持人:曹凤娟  参与人:徐霞 刘春芳  主评:徐霞

一、主持人发言:

曹:

本周我们听了四年级惠锋明老师的《运动的快慢》一课,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见解,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可以怎样改进。

二、组内教师讨论:

徐:本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和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用较多的证据进而资料,以分析-测量-分析活动为首尾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速度。以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滑板、轮滑、滑板车、自行车)开始,再播放刘翔跨栏决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快慢这样对比性问题,引出运动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师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排序活动,教师给出的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典型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是学生自己测量,教师给出的任务是适合学生在家完成的,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时间、距离、速度三者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观察指甲、花苗、月亮、水位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

第四部分,教师通过气象台发布的台风预警,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气象专家对台风未来运动走向的预测,我们才能更好的躲避台风带来的伤害,这也从侧面学生科学知识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刘:惠老师新课的引入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科学”的理念。在引入环节,惠老师出示了4张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四个生活活动场景,骑自行车、玩滑板、轮滑、滑板车,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谁移动的最快?让学生从争议中发现光凭画面和平时的印象,无法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老师及时抛出问题:怎样比较谁移动的比较快?惠老师通过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相同的距离,比时间;二是相同的时间,比距离。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科学”的理念。

徐:在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跟父母交流合作。在新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握的很好,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准备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图片,使教学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是后一步学习的固着点。并且可以通过自己在家测量计算速度,这也是跟数学的一次很好的融合。

刘: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虽然四年级的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惠老师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比如行驶中的汽车、步行的行人、运行中的火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例举生活中的很多实例,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在显示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运,会激起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曹:这两天听的科学课里面,我发现一年级有一节新型材料,有一些关于纳米材料的内容,然后看到四年级的语文课里面也有一个关于纳米材料的内容,这两个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后续的融合课程的开展,然后今天这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五年级的语文课里面也有一节课:谁的速度最快?我记得去年陆校上过这一节课的。是否可以作为融合课程的一个切入点。这样的课语文课里面一直有,比如说以前四年级有一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徐:纳米材料是现在比较流行,我们的教育也是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校学习知识,再服务于社会,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

刘:科学的学习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很多,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徐:所有的学科就是一个大融合。基础学科,道德课程、心理课程、艺术课程、拓展课程等,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苏ICP备09007487号-1
技术运营支持:江苏电信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圆通路40号     联系邮箱:56121083@qq.com
12320281466403047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