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智慧教育云平台

城中实小

>学校首页>德育天地>家教学堂>内容详情

最坑孩子的3碗鸡汤,90%的家庭都中招

发布时间: 2021-02-22 15:45 发布单位: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浏览量: 3015 【公开】

       让孩子自由成长,从来都不是问题,没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父母无力的溺爱。和大多数新手爸妈一样,自从有了孩子,王姐就经常看各种育儿文章、听各种教育类的讲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鸡汤”育儿法,充斥在朋友圈:

别让孩子太听话。

好的教育是不吼叫。

孩子爱顶嘴,你应该高兴。

都说一胎照书养,别人的教养经验,看起来的确很有道理。可有时候实践起来,好像并不尽如人意。

前两天,孩子跟婆婆顶嘴时,丈夫觉得孩子欠收拾,王姐却指责丈夫不会育儿:“孩子会顶嘴是好事,他是在表达自己,你看这篇文章上说的。”结果,婆婆觉得儿媳不尊重她,气得要收拾东西回老家;孩子觉得有人撑腰,越发调皮;夫妻俩也大吵一架,闹得不可开交。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面对五花八门的教育鸡汤,如果不能理智对待,就会陷入教育的误区,变“鸡汤”为“砒霜”,让孩子越走越偏。

就像下面三种最坑孩子的“育儿鸡汤”,你是不是还在喝?

 “孩子你真棒”

这两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孩子不能骂,要夸。你说他好,他就会越来越好,这叫正向激励。”

轩轩妈就很相信这一套。所以,轩轩几乎就是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家里人只要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就会说:“我们轩轩真聪明、真厉害,你是最棒、最优秀的孩子。”

在家里,轩轩是独生子,全家人围着他转无可厚非,可上幼儿园之后,人群里的他,再也不是一枝独秀了。以至于自信心爆棚的轩轩,在经历几次游戏比赛失利后,再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就连老师任何一句批评和说教,都会让他大哭不止,甚至不愿意再去学校。

其实,像轩轩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

面对比赛,赢了就兴高采烈,输了就大发脾气。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别人的一句话,可以决定他的行为和心情。

不愿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看不得别人比他做的好。

曾经那些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夸奖,看起来是激励孩子的赞美,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节制的表扬就像匕首,逐渐削弱了孩子的抗挫力。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 曾针对孩子的思维模式,做过长达15年的研究。他发现,如果父母经常称赞孩子的天赋和能力,例如“你好棒!你好聪明!你真是天才!你好能干!”

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只在乎自己看上去是不是足够聪明。

在面对困难时,则会选择放弃或是找借口逃避,不愿努力,也没有任何深入学习的动力。同时,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度夸奖除了会让低自尊儿童畏惧挑战,自我认同感更容易降低外,对于高自尊儿童来说,也容易让他们变得过度自恋。

亲戚家的孩子涵涵,人挺聪明,就是性格很差,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完全说不得。为了让孩子听话一点,家里人都尽量哄着他,不管人前人后,都会给孩子留足面子,经常刻意说些夸奖的话。以至于涵涵过度膨胀,常常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如平日里,他稍微做点什么事(像分内的家务),总要立即跑去长辈面前邀功,得到夸奖兴高采烈,否则就会又哭又闹。如果身边的某个孩子受到表扬,他一定要与之对比,还要让别人承认,那个孩子哪些地方不如他。又或者,取得一点好成绩,或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忍不住到处炫耀,自我吹嘘一番;如果哪次没有做好,理由也是一大堆,觉得自己已经够不错了,还有很多人不如他呢。

心理学教授布拉德·布什曼认为:人生最危险的信仰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将会导致他们有更糟糕的行为。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才是最值得提倡的。长时间的夸奖,孩子会失去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如果所有的行为都必须依赖别人的评价,那就意味着,人生的主动权,也将全部掌握在他人手里。

“孩子,做你喜欢的事就好”

最近几年,“佛系”育儿法逐渐流行。不少父母开始放手,还美名其曰 “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报那么多班干什么,小孩子嘛,快乐更重要”、“不要立太多规矩,管的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小区里就有个“自由成长”的孩子。四五岁的小家伙,跟其他小孩一样,喜欢跟着妈妈一起在小区公园里玩。不一样的是,这孩子不是追着别人的宠物猫、宠物狗踢个不停;就是拔花草、掰树枝;就连玩滑梯,也经常把别的小孩推倒,还会动手抢玩具。面对大家的投诉,孩子妈妈则委屈地表示,孩子还小,这些行为很正常,哪有小孩不惹事。既然想让他快乐长大,就得放手让他自由去探索,总不能把他绑在家里,什么都不让做吧。

让孩子自由成长,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就是父母无力的溺爱。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中讲到:所谓爱与自由,不是在没有规则的条件下的教育,而是在有爱的环境中,让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拥有自由的意志和思想,是在家长的引导下,形成自我约束力的教育过程。

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新闻,一名重庆的小男孩,父母对他的教育一直都是采取“宽松自由的政策”,希望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所以,尽管孩子在4岁时就已经开始打手机游戏,经常抱着手机不离身,父母也很少说教。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孩子越发沉迷网络,甚至觉得自己很有天赋,长大以后要当游戏主播。

6岁时,孩子无意间看到父亲发红包,就偷偷记下了账号支付的密码,仅两天就花掉父亲账户上的一万多元,用来买游戏中的角色装备,还将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全部删除。被发现后,孩子表现的很无所谓,面对这种散漫到只顾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不顾他人的行为,孩子父母也只能后悔,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缺失,才导致这样的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这就意味着,想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形成自控力,那就不能错过“他律”的关键期。小时候,立规矩、说教养、谈规则,长大后,孩子才能在安全的边界内,飞得更高更远,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就像高晓松对他女儿说:“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这句话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教育我们,“爱与自由”的前提,一定是让孩子变得“温暖纯良”。

 “宝贝,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比起“佛系”育儿,这一类父母,则更加看重孩子取得的成果。的确,成功有努力的因素,可不要忘了,努力从来都不是成功的全部。当我们习惯用“努力就一定成功、努力就可以改变人生”的口号来教育孩子,把所有的成绩都与“努力”联系在一起,告诉他们:如果没有好结果,别狡辩,你就是不够努力。再努力一点,你就是第一名了。这孩子就是不努力,他这么聪明,努力肯定能成功。在这种畸形成功观的指导下,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才是不可预估的。

记得小时候,每次大考小考,成绩单一出来,考得好,父母就会到处炫耀。如果成绩还不错,他们就会开始问:“xxx,这次多少分?你看看别人,能不能多跟她学学?”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期待值,等待我的一定是顿胖揍。所以在上学期间,每逢考试前一夜,我一定会焦虑到失眠;所有课外竞赛,也是能躲就躲,不敢轻易尝试。甚至到现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不愿意跟父母说,就是因为害怕听到:“加油,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看似是鼓励,实则却是满满的压力。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说努努力就能成功的,但那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去用心付出啊。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叶一茜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这个过程,他享受了,他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了,我觉得就很好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孩子是否享受这个过程比他最终拿到什么结果更要重要。

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唯一可能,人生才不止一种可能。告诉孩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他会更加坦然淡定,也会更加有勇气,去尝试一切挑战,收获到更多的幸福感。

《失败的礼物》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从错误中得到的教益,对孩子来说是一份礼物,千万不要推卸责任。一年又一年,我最好的学生,也就是最快乐、最成功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父母允许他们失败,让他们为失误负责,面对错误时,鼓励他们尽力而为。正如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家庭也需要有不一样的教育模式。有的教育方法,看起来正确有道理,但未必能够对症下药,听之信之,是育儿过程中最忌讳的一点。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清自己,不被鸡汤左右,才能避免南辕北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现代育儿的意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