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观察记录

小泥匠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3-03-03 08:57 栏目:观察记录 发布单位:陆雨婷 点击量:1260 【公开】

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班创设的“童艺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经验,从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取可利用材料、主题来制定陶艺特色课程,体验陶艺作品制作的过程,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塑造自己想象中的物象,从中尝到“想"与"做”统一的乐趣,获得触觉刺激和陶泥可塑性特点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与创造力,促进幼儿综合性的发展。

评价实践:

 2022学年一学期我以班上一名叫吴忆灵的小孩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追踪式的观察一天的室内游戏场活动中,吴忆灵初次动手接触陶艺,发现陶泥和之前体验过的彩泥并不一样好操作。于是我抓住契机对照基于游戏活动的幼儿观察评价内容吴忆灵进行观察与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观察对象:吴忆灵

观察目的:

1.观察幼儿能否感知陶泥的特性,知道陶泥与水的联系。

2.观察幼儿是否掌握陶泥制作的技巧:团、搓、绕、压等。

观察内容:在探索陶泥时的表现。

观察记录:

游戏一开始,吴忆灵就搬着椅子第一个进入童艺轩,她非常兴奋,嘴里说着:“我要做个杯子,还要做个盘子!”陶泥捏起来硬邦邦的,吴忆灵捏得很费劲,我引导她回想陶艺制作流程,于是她把手放到盆里沾满了水,再拿着泥乱捏一通,发现陶泥变得黏糊糊,手上也粘了厚厚一层,她把手举起来给我看:“老师你看这个泥粘手”好不容易把手里的泥和水混合均匀,吴忆灵把陶泥放在陶艺机上打开开关,转盘快速转动着,把整块陶泥甩到了桌上,把地上桌上粘得一团糟。

吴忆灵把桌上的陶土重新捏成团放回陶艺机上,却不敢再打开开关。我引导她:“陶泥干了会变硬,湿了会怎么样?”她回答道:“会变粘。”我问道:“所以可以怎样把泥固定在转盘上?”于是吴忆灵用手在转盘上涂了一层水,成功把陶泥粘在了陶艺机上,开始制作她的作品。

吴忆灵先取一块泥搓成球压扁作为杯底,再取泥搓成长条沿着杯底绕成圈,很快杯子就初见雏形,但由于泥条粗细不一,杯子上出现了裂缝,于是她学着视频中的姿势,把两只手浸到水里,再扶住杯子尝试把杯子表面的裂缝抹平,但由于不会控制水量,杯壁被水浸得非常软,整个杯子都塌了,她沮丧地说:“完了,我的水太多了......”一边说着一边把泥拿到手里混合,重新开始尝试制作杯子。

图片57.png

分析与评价:

1.幼儿前期已经学习过陶艺的理论知识,对陶艺充满兴趣并能制定自己的陶艺计划,但对于陶艺的实际操作还缺乏经验,导致一开始接触陶泥时无从下手。

2.吴忆灵对于陶泥的特性,体现出了已有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变通,在发现“陶泥太硬”“杯子出现裂缝”时会通过添加又自己引出需要再捏使得泥水混合,但对于水量还掌控的不是很好

3.在进行陶艺制作前,吴忆灵已熟练掌握彩泥的制作技巧,也能很好地把经验迁移到陶艺制作中。

原因与措施:

1.原因

吴忆灵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分析

大班幼儿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吴忆灵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探索陶泥的特性,自己解决陶泥过干或过湿的问题。《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能探索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1)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动手能力欠佳,制作陶艺时只能制作尺寸较小的作品,导致在添加的水量上幼儿无法很好地掌控,影响作品效果。

2)泥条成型是陶艺技法中的一种,由于陶泥柔软湿润,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很难把握适宜的力度,有时轻有时重,搓出的泥条粗细不一也无法盘铸起来,导致幼儿对陶艺失去兴趣。    

3)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通过观察和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

针对吴忆灵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拟采取以下促进幼儿不断发展的措施。

1)设计与组织:陶艺制作分为很多步骤,让幼儿在每次活动中完整地进行这么多步骤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步骤分类,根据操作难度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创新课程,每个课程突出陶艺制作过程的一个或几个步骤,让幼儿逐渐在课程中逐步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如在美术活动《拓印树叶》中,幼儿了解了陶泥要加多少水刚刚好;在美术活动《青铜器》中,幼儿掌握了搓、团、围等技法。

2)计划安排:陶泥课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在陶泥作品上,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

3)环境与资源:在幼儿园中教授陶艺制作,由于时间久、步骤多,不可控因素较多。为顺利完成制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即幼儿,他们是幼儿园中最大的资源。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尝试让不同能力的幼儿合作完成作品。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制作各种形状的泥坯,教师可以把晾干的泥坯交给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让其画上图案装饰。

4)家园合作:陶艺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但对于陶泥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陶艺作品的欣赏必不可少,它会给孩子带来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孩子不仅要学会欣赏,更多的需要在欣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双手去造型。因此,可以布置亲子任务,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欣赏制作陶艺的作品,更是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进行模仿、创作。

5)师幼互动:孩子能从制作中满足心理的好奇,享受其中的乐趣,所以在玩泥的过程中,老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不必太在意结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各种情况,在适时做适当的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应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满足和自信。

两周后的表现:

   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基础,吴忆灵玩泥的兴致更高。这次她还是在制作杯子,只见她用手指头沾了一点水小心翼翼地涂到杯子上,抹平了一处再沾水继续抹平下一处,少量多次地加水使得杯子变得光滑又平整,杯子很快就做好了。她还用小工具在杯子的杯身上印出了一条条的印,有直的有弯的就像花纹一样。吴忆灵开心地和旁边的其他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杯子,小花看了说:“我觉得少了一个把手。”吴忆灵想了想说:“还少了一个杯盖。”于是小花给小杯子制作了一个弯弯的小扶手,吴忆灵动手搓出一个小圆片加一个小圆球,漂亮的杯子盖也做好了。

分析与反思:

(一)多感官、多形式地充分地感受和探究,促进陶泥艺术的体验

例如在《认识陶器》中大量地欣赏各种陶器作品中,利用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陶艺作品实物以及聆听陶瓷乐器来调动幼儿多感官,感受陶艺作品的美。在彩绘《青花瓷》中,借助丰富的图片欣赏、实物观察、欣赏青花瓷舞蹈,让幼儿感知青花瓷盘花纹和文化,感受与表达青花瓷独特的韵味。

(二)以问题为导向指导策略,促进陶泥艺术学习与体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策略,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思考与实践。比如在制作杯子活动中,拇指可以往下开口开多深?为什么杯子漏底了?首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发现。其次,在拉胚的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控制手的动作不随陶泥的转动而转动,幼儿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寻找自己身体部位一个有力的支撑点控制手不随陶泥转动而转动;在擀平泥片时,如何让泥片厚薄较为均沟,应该在什么位置使力,泥太干应在哪个位置加水;在泥塑中,猜猜这个作品是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陶泥作品会裂开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策略,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促进幼儿陶泥艺术的学习与体验。

(三)观察,教师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

例如在泥塑《恐龙化石》的活动中,发现幼儿做的骨头无法立起来,于是我就及时引导幼儿借助支撑后晾干;在擀泥片时,发现幼儿用力不均,泥片厚薄不一,幼儿花了一定时间,薄的地方越来越薄,厚的地方依旧很厚,于是就及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应该再在哪里用力能把厚泥的地方擀薄一些?这样不仅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擀泥片的方法,同时也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创作。

(四)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

经过多次实践探索,活动操作实践由原来30-40分钟调整为40-60分钟,充足的时间给幼儿平稳的心理状态和创造提供的保障。例如,我们会在陶泥区放置时间沙漏,让幼儿对自己活动时间有一个调控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主观地对幼儿进行评价、建议,当幼儿需要时给予帮助,这样避免教师过度的干预和保护,激发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这也是幼儿陶艺特色课程的核心和最初的目的。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