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中学

教学科研课程改革

周庄中学教学管理规程

发布时间:2021-03-01 08:55 栏目:课程改革 发布单位:江阴市周庄中学 点击量:3973 【公开】

周庄中学教学管理规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周庄中学教学管理规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办高品质学校、培高素质教师、育高素养学生”为主线,促进我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具有周庄特色的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推动新时期江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

1.完善课程结构。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结构合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整体推进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的类型、内容、课时、进度等方面作出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深入推进江阴阅读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展阅读内容、扩大阅读群体、丰富指导路径、完善评价体系,提升阅读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规范课程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 年修订)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严禁违规减少课程与课时。特别是要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和美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特别要重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中学理化生实验课程教学,关注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严密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表的编制要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要求,课表在学校网站公布、在教室门口张贴,同时报基础教育科备案,接受社会咨询和监督。学校要严格按课表组织教学。

3.优化课程资源。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坚持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基本策略。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及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等各类校外资源的育人作用;同时将素材性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建设从浅表走向深刻,真正体现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教育价值。 

(二)教学管理

1.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针对处于不同成长期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深入了解学情考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相结合,集体备课在内容上强调“四备”:备课标教材、备学法教法、备教学流程、备作业检测。在要求上要做到“四定”“四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检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备课,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分层指导。教学管理要在强化听评课环节的基础上,提前介入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管理人员要深入到课前的集体备课研讨中去,提高备课质量,增强教学的精准度。

义务教育学校:

①解读课标、研究学情。结合教材、教学建议,独立深度解读课标,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情准确定位学习的起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学习形式与方法,注重学科能力的实践性与思维的发展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

②集体研磨。提升学科组集体备课品质,建立青蓝结对或互助小组,实施分层要求、分层评价,青年教师重在规范、全面、细致;名特优骨干教师重在创新、高效、特色。建立校本教学优质资源库,不断更新优化。

③反思提升。加强教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笔记,及时整理修改,进行二次备课。

④调研督促。加强校本督查管理,对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等情况,结合听课开展深度调研,传播经验相互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认真上课。上好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要瞄准我市“三力”课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学科特点、不同课型要求、彰显不同教师风格的“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课堂教学样态。要从以下四点着力:一是抓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在“显”字上下功夫。二是抓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适”字上做文章。三是抓教学流程的优化,在“动”字上想办法。四是抓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在“实”字上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着眼于学生主动发展,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关爱、尊重、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义务教育学校:

①践行“三力课堂”理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学习氛围,善于倾听,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热心辅导,促进个性发展。

②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维、探索实践,提升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

③加强过程性管理与评价。推行青年教师推门课、学科组教研公开课、骨干名师示范课、师徒结对展示课等制度,提高常态课堂质量。每学期对各层级的教师要有明确的听评课节数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加大考核评价力度。

3.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上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作业布置不盲目搬用不切学生实际的现成资料,要紧扣教学内容,难度适当,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符合学生实际,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作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可选择性,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各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和给家长布置作业打印、作业批改等任务,不可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作业批改符号要规范,要有批改日期,一律使用红笔;作业的批改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全批全改、全批部分改、当面批改、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和学生创新的解答应有记载和分析,及时改进教法学法。要训练学生做好错题归类及纠错练习,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义务教育学校:

①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 1.5 小时以内。作业要以“自编”为主,重视作业的质、控制作业的量,遵循“精选、精练”的原则。

②作业设计与要求学科组内基本统一,也可以根据学情体现个性化设计和要求。

③提高作业品质,紧密链接学生生活,精心选择或自主设计巩固性和拓展性作业,增加实践性、思维性练习,锻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作业的整理、收集和归档等工作。

④定期开展作业展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与发表的平台,提高学习兴趣。

4.认真辅导。辅导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具体措施。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外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按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量。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严禁有偿辅导或有偿家教。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特殊学生辅导档案,进行追踪辅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和挫折,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义务教育学校:

①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习指导方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②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围绕学习要点录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用的教学微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

③按照全面提升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进学科俱乐部活动,组织开展好培优补差工作。

5.认真组织考试。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作用。学校要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合理确定考试形式与次数,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考试命题要以课程标准为纲,命题要体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导向,试卷中不能出现奥赛题或将奥赛题作为附加题。每次考试都要认真做好命题、考务、阅卷、分析等工作,做到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严明考风,规范操作,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客观、公正、有效。考试方式提倡纸笔考试与非纸笔考查相结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联考、竞赛、考级等。要加强教师命题能力和质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学校:

①初中每学期只组织期中、期末 2 次考试。不得向学生和家长公布成绩和名次。

②做实做细考试质量分析,把考试质量分析的重点放到班级、学科组。关注全科合格率、均分、高分率和低分率。期中期末考试后,每位行政要深入班级、学科组参加质量分析会,让其变为经验交流会、总结反思会,将质量分析作为研究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抓手。

③丰富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维度,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和情感、创造性思维、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形成基于学科素养的评价体系。

④创新评价方式和手段,倡导档案袋评价,应用信息化等便捷手段加以跟踪记录,借助大数据进行科学评价。

6.认真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校要结合学科特点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做到“计划、组织、内容、时间、地点”五落实,讲求实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课外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活动安全预案,保障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

义务教育学校:

①精心组织,激发热情。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活动计划,有的放矢开展各类学科活动。

②拓宽渠道,活用资源。善于应用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校内资源、家委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活动效果。

③搭建平台,展示分享。学校要为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等设置真实情境,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三)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要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校长负责制。校本研修的内容,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一般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学科知识与专业发展、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方面。

1.落实研修要求。每年编制学校研修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学期结束做好校本研修总结,积累校本研修典型案例和资料。学校要确保至少每周1次的备课组活动,两周 1 次的教研组活动,四周1次的业务学习交流,教师承担有计划、有专题的公开课或专题讲座每人每年不少于 1 次,参加江阴市级及以上学科专项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 2次。

2.讲求研修实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师生需求开展研修活动,不断优化研修方式,重视研修过程,提高研修实效。建立强有力的基于行政听评课制度的校本研修管理机制,将学校一系列的教学要求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形成全校层面的教学分析、反馈、评价、改进的制度性安排。学校行政每周听评课不少于 2 节,每月至少开展 1次关于校本研修工作的总结、点评或交流活动,推动校本研修提质增效。

3.重视教育科研。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围绕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教育科研。倡导教师实施小切口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课题进课堂”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升研究成果质量。积极培育、总结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4.创设研修条件。强化组织管理,做好研修经费、设施设备、研修时间等条件保障。提供学习机会保证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修满规定学分。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学习,返校后作一个专题汇报、交一份学习心得或交一份教案、上一节汇报课,书面材料存档备查。

三、基本要求

教学常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者应遵照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实施管理。

(一)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实行校长室、职能部门、学科组三级管理机制。校长室要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全面规划,科学决策,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观、研究并处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给教学工作以正确导向。职能部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加强日常的组织、管理和检查,提高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学科组要根据学校及职能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日常教学工作及校本研修活动,切实发挥团队研究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能力。

(二)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各类工作管理制度,使学校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严重违反教学基本规律、原则和要求的教学事故予以追究。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至少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并形成记录,校长参加,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建立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及时考核教学工作目标达成情况。

(三)突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

教务处(教科室)要对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并作相应的记录和评价,及时反馈意见。要加强校内教学调研和教学质量监控,每学期不少于 1 次。教学“六认真”工作全面检查每学期不少于 2 次。要求教师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上课、辅导、复习、考试、放假,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有效教学时间。

(四)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运用

将教学常规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列入学校教学管理检查和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结束时,教务处(教科室)、学科组、年级组和全体教师要写好教学工作总结,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形成教学经验、教学案例等典型材料。对于质量检测成绩出色或者明显不足的学科要详细记载。学校要把检查结果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反馈,并把检查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以及绩效工资的发放等挂钩。

 

 

附件:

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办学有特色,就必须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扎实有效地搞好教研活动,特制定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1.学期初,教务处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学校的教研计划,学科教研组要制订组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要求具体详实,切实可行、严禁形式化、任务性、应付检查。  

2.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两周定时活动一次。按照活动计划研究材料,讨论新课程标准,说课做课评课,试卷分析,研究科研课题,教学经验交流等等。杜绝走过场、熬时间,要落到实处。有详细活动记录。  

3.建立各学科师徒队伍,组织新老挂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老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4.“四课活动经常化。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次汇报课,每学科搞一次研究课,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组织一次观摩课。力争每学期都能涌现出新的教学能手。  

5.同年级同学科要坚持集体备课(详细要求令附),在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共同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切磋教学方法,探讨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  

6.教研组要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及时向教务处报告工作,反馈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以便于领导改进工作。  

7.学期末,教研组和教导处要写好教研工作总结,教师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和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存入学校业务档案。教导处要整理编辑论文集交流或推荐到报刊、出版社发表。对教科研有突出成绩的个人或教研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的领会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更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特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1.集体备课要定时、定主讲人。数学、英语、语文每周至少一次,其他学科两周至少一次。  

2.以同年级同学科为集体备课组,其他学科可以打破年级阶限,由备课组长组织,任何教师不得缺席。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要主动参与活动。  

3.集体备课内容要求:要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练习。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型与方法、统一练习与作业。与此同时,发挥各个的特长与优势,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体现个人加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4.所有教师都要在集体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明确本章节与其他章节、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所处的地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为集体备课,深入切磋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5.集体备课首先由主讲教师介绍讲课的内容,叙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整体构思、理论框架、重点和难点、逻辑结构、内涵外延、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提出疑难问题,讲明注意事项。然后同参加备课的教师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补充完善,达成共识。  

6.考试命题也是集体备课地一项重要内容,对考试的题型、题量、知识点、检测形式等需要教研组集体教师各抒己见,优中选优确定最佳考试命题。  

7.考试结束后的试卷分析,仍需要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同反思,根据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查找教学中地不足,共同想措施补救。  

8.集体备课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效果,每月底将备课记录和备课方案交教导处汇总存档。  

     

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更好的实施,特制定听课、评课活动制度:  

一、听课数量  

1.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2.教导主任、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  

3.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科任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5节。  

5.学校组织教师到校外听优秀教师讲课,每学期一次以上。  

二、听课要求  

1.学校组织比武课、示范课、观摩课,全体教师必须全参加听课,学校领导要在听课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学能手,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2.教研组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学科带头人的实验课、研究课,本组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听课,且在听课前认真熟悉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以便听课时抓住重点和关键。  

3.学校领导听推门课,可不事先通知,随时到教室听课,同时检查授课与教学进度、教案是否相符。教师个人听课可自行联系安排。  

4.听课教师必须提前进教室,态度要认真虚心,不能有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如带手机进教室)。要认真写好教学全过程的听课记录,有听课时间、班级、授课人、课题,有课堂某一环节的评析和全部的课堂评价。  

5.听课杜绝走形式,不能为应付检查而抄袭他人听课笔记或假造听课笔记。  

6.听课后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和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实行跟踪听课指导,帮助改进,限期提高。  

7.教导处要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情况,并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档案。  

三、评课要求  

1.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促使执教者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激发全意进取,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  

2.听课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善于发现教师讲课中的优点,充分肯定。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有深度,不许光唱赞歌,浮在表面。  

3.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有评课组织者全面客观地做出总结,使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得到提高。  

4.检查听课记录,要注重对评课意见的检查。如果评课敷衍了事,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视为不合格。  

      

   

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查制度

加强教学的过程性督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现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1.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辅导、考试评价等情况,并进行评估指导。学期末,要对教师备课、上课、案例研究、专题研究、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总结等业务质量开展自评、互评,进行表彰鼓励。每学期至少要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分析研讨,研究、制定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2.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安排,监控教学计划(进度)、教案(讲稿)、课标落实、学生学习状态与水平等日常教学工作。利用检查、评比、展示、交流等形式监控实验课材料、专业知识集、学生作业、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分析、试卷等。做好教学全面工作的监控与指导。  

 3.校级行政以听推门课的形式为主,对教学的重点工作监控与指导。  

 4.每学期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研究情况,可提出汇报课申请,由教导处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家长等多方进行视导与评价;通过视导了解教学中的优势和问题。对研究成效显著、教学效果好的老师,总结推广其教学研究经验。对尚存在不足的老师,及时指导其改进教学方法。  

 二、建立教学质量检测评估制度

    要把教学质量检测与教学工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以卷面测试的结果作为评定学校、教师和学生业绩的唯一依据。  

 1.班级、学科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定项评比活动,以此加强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监控。  

 2.每学期安排对指定的年级、班级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1—2次监控测试,测试形式可采用书面测试、口试或操作测试;组织开展学科单项竞赛活动;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了解教学情况,督查指导教师的教学。  

3.进行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他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认可程度,以此来评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办公会例会制度

  

例会是研究和布署教学工作的例行会议,是常规教

学管理的一种形式。为保证我校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教学办公例会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具体业务会议,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主持召开,教务处和各教研组组长参加。  

二、会议主要内容  

1.学习、传达上级部门有关教学问题的重要精神。  

2.贯彻落实学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有关教学方面的议决事项。  

3.汇报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  

4.安排近期教学中心工作。  

5.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措施。  

6.通报、交流教学情况,研究解决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7.研究科研问题。  

8.研究拟定教学计划方案,提交校务会议通过。  

三、教学例会议题由教务处收集并报主持人审定。  

四、会议原则上每两周召开一次,周五下午进行。  

五、会务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教职工教学例会制度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 会议主题  

1.主要部署和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2.主要研究和落实上级分派的各项教学任务,布置和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和研究决定。  

3.传达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方面的文件精神, 学习交流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最新动态等。  

4. 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讨论。  

5.组织业务学习。  

二、会议时间、地点  

每周组织一次,安排在周一下午两节课后,地点:学校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全体干部教师  

四、会议由校长主持、教导处作具体总结部署。  

 

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一、指导思想: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二、实施计划纲要  

1.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为35周岁以下的教师。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近五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的培养。  

2.对新教师培养按类别、定目标、分阶段进行。  

培养类别:常规教学工作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培养阶段及其目标:  

第一步,学上课。新教师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要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掌握学校工作的一般规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懂得课堂设计;能够调控课堂。学习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能初步应用教育技术服务教学。  

第二步,会上课。在教学第二年要对照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突出学科教学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办法,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掌握教学基本功。得到学生的信任,力争考评合格。力争可接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理论服务和指导教学。  

第三步上好课。在教学第三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标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争创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全部达到合格。胜任班主任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教改教研实践。  

第四步,独当一面。五年左右教育教学基本功熟练扎实,教育教学思想先进,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善于学习研究,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高。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课研活动和教育创新,成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探索者、实践者。能在学校工作中成为教育教学和科研骨干。  

3.培养工作实施措施  

组建一对一结对子的帮带关系,落实教学工作培训。  

在学科教学中,由教导处指定一个同年级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与一个新任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关系到。特殊情况下指定同科跨年级的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熟悉教学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教法指导,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B,备课及教案书写;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说课,跟踪听课、评课);E,了解学情及教学辅导等。  

指导教师每两周至少跟踪听课一节,用专用听课笔记记载,做好说课,评课等指导工作。  

培养对象每周至少听指导教师的课2节,用专用听课笔记载,作好听课笔记。培训教师要对评课意见如实记录。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新任教师必须参加,创造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倡继续教育,倡导一专多能。组织符合校内实际的教学研究实践,指导撰写论文、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使青年教师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周庄镇龙山东路1号     联系邮箱:3619531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