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家长学校教育宝典

家庭教育微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9-18 16:17 栏目:教育宝典 发布单位: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点击量:3043 【公开】


    如何化解二胎家庭中的手足竞争

                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舒立立

课程目标:

1.了解化解手足矛盾的重要性。

2.通过体验和训练,初步掌握化解手足竞争的策略。

3.在家长与两个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同理心、合作意识,培养手足之间的深厚感情,激发孩子内在的原有动力等。

 

重难点:

通过体验和训练,初步掌握化解手足竞争的策略。

 

准备:视频、故事、PPT

 

课时:4课时

 

只要父母心中充满爱和关注,蓄杯就可以呈现阶梯状的发展态势:爸爸爱妈妈,妈妈对老大就特别有耐心;妈妈爱老大,老大对老二就特别关照;老大爱老二,老二对别人的宽容度就很高。这样,手足之争就会迎刃而解,孩子就会带着兄弟姐妹的爱和关注走向远方。

 

一、当前社会二胎家庭的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据20182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年前公布,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其中,2017年的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可以说生育高峰迎来了二胎时代。二胎增添了家庭中的欢声笑语,让家庭氛围变得更甜蜜幸福,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我以二年级的孩子为例,做了一个统计。

 




 


 

 

 

 

 

 

 

 

 

 


调查显示,在二胎家庭中,孩子之间常发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占95%,其中80%的大宝并不希望有弟弟妹妹。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需要家长充分的关注,在情感方面也十分依赖大人。

先来看一条案例:星期一下午,婷婷离家出走了,家里的衣橱里,孩子衣服少了很多,确定婷婷离家出走后,爸爸妈妈并不太着急,以为婷婷只是贪玩,零花钱花完了就会回来。但过了一夜,婷婷仍没有任何消息,爸爸妈妈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报了警。事后,他们反复回忆,最后想到了她和弟弟之间的矛盾,当天两人吵架,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了她。难道婷婷会因此离家出走,手足之争真的这么可怕吗?”

无独有偶,近日,一则“女儿威胁父母放弃二胎”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据报导称,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等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孩子之间的手足矛盾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家长引导和处理不好,对孩子的身心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1.引导不当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以上事件的评论中,有这样一种频繁被提及的观点:新生的孩子对女儿是一种威胁,父母给予女儿心理上的关爱和经济上的支持都会被二胎分掉大半,因此女儿的反应虽然过激,但仍可以理解,且这种反应最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阻止了损失的发生。更有很多非独生子女站出来现身说法,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在弟弟妹妹出生后感到被忽视、被威胁,甚至因此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心理创伤。

面对弟弟妹妹的到来,家里的老大到底会受到多大影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压力,是儿童期一种重大的创伤经历,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

发表在2012年《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一项元分析在总结了43项相关研究后指出不过,头胎儿童在迎接新生命时的表现与很多环境因素有关。例如,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母亲的情绪状态。女性产后抑郁发生率约为15%~30%,这种不良情绪状态对新生儿和头胎儿童都有不利影响。此外,新生儿降生后,由于照料头胎儿童的精力和时间减少,母亲可能更少对头胎儿童表达温暖和关心,而更倾向于使用限制和惩罚来管教儿童,这也相应增加了头胎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几率。例如,儿童会变得富有攻击性,或者在和他人交往时表现的退缩,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等等。很多研究认为,二胎的降生并不会直接导致头胎儿童的问题行为,而与母亲关系的恶化则会导致这种结果。母亲使用体罚次数越多,这种可能性越大。

2.处理不妥对亲情关系的影响

案例:轩轩和皓皓因为一些琐事而打架,这让母亲非常头疼。但由于皓皓比轩轩小了5岁,母亲认定是轩轩的错,决定将孩子关进“小屋”反省,如果不认错就不放他出来,然而在孩子眼里,那根本就是个小黑屋。

显然,这种方式处理孩子的矛盾,在表象看来,孩子可能能够及时认错,但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看,是很不利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家中原有的孩子都处于学龄期。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来分,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多以表象性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无法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而且只能注意到情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特性而忽视其他方面或其他特性。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孩子发生手足矛盾的时候,父母的说教与呵斥和极端措施的惩罚根本不会有任何好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更恶劣的情况。

手足之争不可避免,而往往父母们在裁决哪个孩子在争斗中该受到责罚,或者自己承担起解决争斗的责任时,反倒鼓励了手足之争,偏袒某一方将引起更强烈的手足之争,甚至影响其持续一生的手足之情。父母们没有意识到,当一个孩子被标上欺凌者而另一个孩子学到通过作为受害者可以感到特别时,他们的管教方式是怎样适得其反的。他们看不到“受害者”是如何发起争斗的。

 

二、产生手足竞争的根本原因

有的家长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说到底,他们在争什么?

孩子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手足之争呢?二胎家庭都有经验:随着二孩的出生,大人会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二孩身上,在大孩看来,二孩成为了生活中更重要的焦点,大人对自己的关注减少了。这时候孩子一般会出现这样几种心理状态:

(1)渴望。

小孩子的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父母多关心了一个孩子,那么另一个孩子很容易感觉到,也会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来看一则视频案例。

播放视频。

视频中的孩子因妈妈亲妹妹而醋意大发,表现出一系列逆反的行为。

(2)恐惧。

当二孩出生后,爸爸妈妈的注意力难免要多放在照顾二孩上,忽略了大孩也需要被关爱。有时大孩会害怕自己将要失去父母的爱了,便产生嫉妒,去攻击幼小的弟妹,或是把自己的行为退化,模仿弟弟妹妹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爱。我们来看一则视频案例。

视频中的“大孩”在有了弟弟妹妹后,出现一些退行行为,如霸占住妈妈的怀抱,要喝奶;以前早就能自己做的事,如穿衣、脱鞋、刷牙、洗脸等,有了弟弟妹妹后反而做不了,非要妈妈爸爸帮忙;甚至有些孩子居然再次尿床。

(3)愤怒。

面对爸爸妈妈的不公平,比如,大孩犯错,家长要其承担错误,而二孩犯错却没关系,大孩心理会很不平衡,出现愤怒情绪。

播放视频。

很显然,视频中的父亲是很偏袒弟弟的,而大孩则在被遗忘的角落。在提及家庭幸福指数时,大孩很理性地从家庭角度给了五分,而自身角度则给了一分。这让他的父母感到很诧异。其实他们一直忽略了大孩的内心,大孩说:“他们三个在一起,而我长期是一个人的。”眼里闪过的是失落、愤怒。

大孩的这些情绪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兄弟姐妹之间出现手足之争。不过,我们要正视的是,手足之争是兄弟姐妹相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会自我调整和适应,这种“敌意”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同胞间的情感。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同胞竞争的体验,反而容易形成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缺乏换位思考、缺乏共享和共情能力等心理特质,对日后在社会化工作和团队合作中产生消极影响。

那么,手足之争到底争什么呢?

家庭中兄弟姐妹共享同一个爸妈,无论是老大还是老小,都在担心:爸爸妈妈爱我吗?是真诚地、绝对地爱我吗?如果他们爱上另外一个孩子,还会爱我吗?等等等等,说到底,就是争夺父母的爱和关注 ,即科恩博士所说的“蓄杯的机会”。科恩博士形容,每个人尤其是孩子,身体里都有一个杯子,需要被爱、关注、照顾和理解来蓄满。杯子满的时候,整个人精神愉悦,神情焕发,举止得体,对别人也充满爱和善意。而当杯子空了,或是快空时,人就会焦躁不安,心烦意乱,乱发脾气。那么,如何来化解手足竞争呢?

 

三、化解手足竞争的锦囊妙计

手足竞争说到底是爱和关注的争夺,只有在父母对两个孩子都保持了足够的爱和关注后,手足竞争才能平和化解。

“我们二宝是在家人的期待中诞生的,特别是她的姐姐期待最大。”张烨是一名学校老师,25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八年后,老二出生,这让全家人都很高兴,特别是她的大女儿,非常疼爱妹妹,大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妈妈,她挺羡慕别的小朋友能有弟弟妹妹作伴的,也想要一个妹妹,还催着妈妈生个宝宝。自从张烨怀上二宝之后,“怀孕过程和老大沟通最多,让老大见证这个过程,老大看到妈妈整个怀孕过程很艰辛,还会像照顾爸爸一样照顾妈妈,嚷嚷等妹妹出生后,和自己睡一起,她帮妈妈照顾妹妹。”张烨说,小女孩比较细腻和敏感,很多父母在处理两个孩子的关系上,不是处理不平衡就是没顾及孩子的心理变化。为此,她特意与好友、家人私下沟通过,二女儿出生后,如果要送礼物就要买两份,这样老大就不会觉得妹妹的到来把自己的爱带走了。平时她告诉大女儿,等妹妹降临后,有什么好东西姐妹俩要一起分享。由于前期张烨工作做得好,老大很顺畅地接受了妹妹,有什么好东西总是给妹妹留一份。为此,我提出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为爱蓄杯

父母应该主动地给孩子蓄杯,让他们明白,父母的爱是足够多的,不必偷,也不必抢,每个人都能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这是减少手足相争最根本的方法。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丽丽出生后,妈妈陪美美的时间就少了,明显感觉到美美不满意、生气的情况增多。于是,妈妈决定每周五下午提前去幼儿园接美美,共度两个小时的特殊时光。母女俩有时一起去看电影,有时一起去书店,有时一起去吃好吃的。美美非常享受这段特殊时光,总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平日里的情绪也很好,对待妹妹也特别友好。案例中的母亲很睿智,这就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一条策略:与大宝共度亲子时光(贴)。别小看这几十分钟亲子相处的时间,可是高效蓄杯的机会。这段时间相处得好,孩子在其他时候就会更加配合。

我们来看专家怎么说。播放视频。

策略二:防止漏杯

当然,家长在给孩子蓄杯时,也要防止漏杯。漏杯的情况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亲戚朋友和大孩开玩笑。“有弟弟妹妹了,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被逗弄后心理会很失落,如果这时家长为了面子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可能情况会越发糟糕,漏杯漏得更厉害。

曹女士是个很细心的妈妈,怕女儿不接受弟弟或妹妹,在怀孕前就开导女儿,跟她说有弟弟或妹妹的好处,当时女儿也很高兴地准备和全家人一起迎接新生命。但就在2个月前一次去理发店剃头,彻底改变了女儿的想法。理发师看到曹女士挺着大肚子,就和小姑娘开起了玩笑,说妈妈又要添一个小宝宝了,你的东西要和小宝宝分享了,你再也不是全家人都宠爱的公主了。就是这样一个玩笑,在6岁小女孩的心里埋下了阴影,回到家后就哭了,告诉妈妈她不想当姐姐。曹女士很意外,就因为外人的一个玩笑,居然让女儿的态度产生了巨变,直到现在女儿还是不愿意做姐姐,嚷嚷着让妈妈把生下来的弟弟或妹妹送人。

遇到亲戚朋友开玩笑时,家长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要带孩子离开当下环境,坚定地告诉孩子:“才不会呢,妈妈永远爱你,永远不会不要你”“叔叔是和你开玩笑的,但这些玩笑会让人伤心,是不好的玩笑,我们别信它。”诸如此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情绪也会很快稳定下来,这时候你再给孩子解释刚刚发生的事情,就能及时打消孩子的恐惧,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景,孩子也会更勇敢。

第二种漏杯的情况是孩子发生争吵,家长偏袒一方,让一个孩子觉得胜利,另一个感到背叛,感到背叛的那个孩子/杯里的爱和关注就会减少。我们来听听大孩的心声。(视频)

这些孩子,有的可能才上一二年级,就已经在备尝弟弟妹妹出生带来的辛酸。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两个视频。或许在对比中,家长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发现了吗?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收获了不同的结果。视频1当中的家长在矛盾爆发初就进行干涉,而视频2当中的爸爸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呢?视频1当中两个孩子都处于奔溃的边缘,而视频2中的两个孩子达成和解。

这就启发我们,想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到矛盾尽量不干预,除非发生肢体冲撞以及潜在的身体伤害。在这里,我们要正视“矛盾”的概念:孩子之间所谓的“矛盾”,有时候可能是成人带着固化思维和世俗视角从而产生的评判,而孩子可能认为只是一种游戏,目的比较单纯,也很容易解决。可能这一刻还在吵,下一刻就和好,不会心存芥蒂。如果大人贸然干预的话,反而可能会把事情搞复杂。所以,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信任孩子的智慧。但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很多情况需要家长给予正向的引导,那家长介入时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借鉴视频2中家长的做法,家长作为一个观察者就可以了,静静地看看孩子会怎么做。孩子往往会通过协商,进行妥协,圆满解决矛盾,而不会发生漏杯现象。再次,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介入时就要注意先处理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再来说事情;视频2中的爸爸试图通过动口不动手的要求,引导孩子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平时我们还可以用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引导,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处境跟感受,询问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视频2中的妹妹谎称没动手,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只是碍于面子不肯退让,爸爸并不急着揭穿她,而是静听他们俩的争论,最后孩子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充当的是引导者而非说教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接触更为复杂的问题,家长很有必要在事后跟孩子进行讨论和复盘,可以倾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一起讨论每一种方案的利弊,如果孩子在有些事情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也不要直接纠正他,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多一种解决的方法,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做好一名倾听者的角色。

案例1:暑假里,艾玲也带着6岁的女儿和三岁的儿子来乡下度假,二十多天时间里姐姐处处照顾弟弟,弟弟也是什么都想着姐姐,即使给他一颗糖他也一定要再给姐姐要一颗。两个很少争吵,见到的都惊叹于姐弟俩的和谐。问起原因,艾玲滔滔不绝地和我讲了起来。“在我生儿子之前,就看过书,要不断给孩子续杯,不能因为生宝宝就忽略女儿。因此我会让女儿摸摸我隆起的腹部,跟她描述肚子里宝宝的成长过程,带她去看我做B超,看屏幕上的小人,让她感受宝宝的胎动,让她觉得不光是妈妈的宝宝,也是她的宝宝。”“有时亲戚朋友会和老大开玩笑:‘弟弟妹妹出生后,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会及时制止,并告诉老大,弟弟妹妹出生后,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减少。”“新生儿的到来让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对大孩来说是个考验。在新生儿到来之前,好几年她一直是所有人的焦点,现在小宝宝一来抢走了大家的关注,她会觉得被忽视了,会不可避免得嫉妒新宝宝分享了父母的注意力和爱。大孩就有可能做出一些行为来表示抗议,比如,让妈妈抱她而不让妈妈抱宝宝。妈妈喂宝宝奶的时候就大哭,不高兴。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时候不要不耐烦,怪孩子不懂事,这些行为的后面是孩子对失去妈妈的爱的害怕和担心。这时候处理不好就容易为以后孩子间恶劣的关系打下伏笔。有些孩子会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欺负宝宝以发泄不满。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对大孩确定对她的爱,并没有因为宝宝的到来而有任何不同。我需要给儿子喂奶的时候就尽量让先生和我妈妈陪着女儿,等我有空的时间我都会抱着女儿告诉她我永远都爱她,不会因为任何东西而改变。”艾玲继续说。“在儿子出生后一段时间,女儿仿佛又倒退回了婴儿时代,喝奶也要用奶瓶,睡觉要睡在摇篮里,对她刚出生和小时候的照片无限感兴趣,一定要我或先生一遍一遍地放给她看。我没仔细研究是什么心理,但直觉上不能强横得阻止。就基本顺应着,用奶瓶就用奶瓶,她要我哄着睡就哄着睡,不厌其烦地给她放照片,跟她讲述她婴儿时的故事。没多久,就又恢复了,不再把自己当成婴儿。”

案例2:“儿子再大一些,就开始跟姐姐抢玩具,任何小事,例如谁先按电梯,谁先开灯在成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成为在地上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的理由。最开始很无奈,后来想想对我们是小事,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谁得到想要的,父母爱谁多一些的大事。我不想一味得让女儿让弟弟,这样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女儿会觉得委屈,以后不敢争取自己想要的,更甚的是长期的压抑可能会演变为对弟弟的嫉妒和恨。对儿子来说,姐姐无条件的退让当时会让他高兴,久了只会养成娇惯,自私自利的性格。因此对于两姐弟争抢的事情,我会对女儿说:‘妈妈相信你能解决。’让她自己决定怎么做。如果是两人争吵厉害了,那么按规则来。玩具谁先拿到的谁先玩,女儿先玩的儿子再想要,闹的再厉害也只能等着。让他明白姐姐并没有什么都要让着他的义务。儿子闹了一两次也就接受了。”

只要父母心中充满爱和关注,蓄杯就可以呈现阶梯状的发展态势:爸爸爱妈妈,妈妈对老大就特别有耐心;妈妈爱老大,老大对老二就特别关照;老大爱老二,老二对别人的宽容度就很高。这样,手足之争就会迎刃而解,孩子就会带着兄弟姐妹的爱和关注走向远方。

 

四、制定和谐家庭行动计划

我们知道,人体健康出现问题时需要按疗程服药,家庭问题也是一样的,为了让效果更满意,我们可以进行阶段性地调整。我提倡:制定一份以月为单位的《和谐家庭行动计划》。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制定能帮助家长们形成更加科学有益的方案。

1.相信孩子,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对孩子适当放手,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试错。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尽可能的支持他做想要做的事情,对他进行劝说而不强制。信任的关系本身就有治愈的疗效,被信任、被需要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之一。《父母效能练习手册》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干涉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但是,不干涉孩子,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有三类事情一定要坚决制止: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危害环境的事情。像上车必须要坐安全座椅系好安全带、不乱扔垃圾这些行为是不可以妥协的。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性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快乐,能更好的自己独处。能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让他们更能听得进去大人的建议。这在二胎生活里非常重要,也会给妈妈减少很多工作量,妈妈不着急上火,成为良性的循环。

2.培养同理心,教会孩子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也喜欢。通过反复强调这句话,在孩子和弟弟妹妹或者别的小朋友起冲突的时候、在想法被别人否定的时候、在他被人拒绝的时候,对孩子的劝说更容易。平时经常提醒他多去观察别人的感受,教给他观察别人情绪的办法,教会他怎么来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在日常给孩子教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这样要比孩子做错事情我们再去批评的效果好。任何关系都需要滋养,尽量创造孩子两个人一起玩玩耍的时间。在玩耍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希望有哭闹。扔球、扔飞盘、一起看植物采集种子、一起玩玩具小汽车都是两个人喜欢的活动。

3.培养孩子的合作性

培养孩子的合作性,最好家长能率先有合作的态度。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要求。

“我知道你现在在看书,但是如果你能帮我拿个纸尿裤就是帮了我大忙。”“你愿意帮我拿一张纸巾吗?我现在实在腾不开手。”但是,我们经常会落入这样的陷阱:强迫孩子合作。想想看,当我们用心组织了语言,请求孩子帮助的时候,孩子扭头说:“不要。”我们会是什么反应?“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不知道助人为乐吗?快过来帮我,不然以后我也不帮你!”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提醒自己合作的真正意义,合作需要每个人都接受,孩子帮助别人的行为,我们需要鼓励而不是强迫。主动先帮助别人能获得对方更多的善意,更容易产生合作的关系。家长身体力行的帮助有需要的人,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我制作了范本,供大家借鉴。计划中以周次为单位,分别制定了如下内容:


上一篇 : 家庭教育微课比赛| 下一篇 :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南闸街道紫金路23号     联系邮箱:4089519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