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教学教研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导问学习文化建构的研究+市专项课题二等奖+倪文娟

发布时间:2021-07-07 11:10 栏目:教学设计 发布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点击量:3810 【公开】

关键词:寻点  理线   成面  立体

内容摘要:

“导问”教学结构的操作流程:寻点——理线——成面——立体。

寻点——趣导寻问: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记在专用提问本上(或在书上作特定记号)。

理线——梳导析问: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地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问题进行筛选、优化、组合,确定出值得深入探究的,具有涵盖性、辐射性的一两个问题。

成面——导读释问: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线”,导读文本,适机点拨,智慧评价,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品读语言,全面释问。

立体——导评质问:指在学生学而问问而学之后,进行自评与互评,然后,适机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质问,进一步探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无点不成线,无线不成面,无面不成体”曾经典地概括了点、线、面、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点是线的基础,线是面的基础,面是体的基础,这四者之间辩证的关系如果运用到小学语文“导问”教学结构中,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规范”与“灵动”的“度”,不会产生导问结构的过于散漫,也不会出现导问结构的过于死板。

一、“导问”与“规范”的实质

“导问”的本质就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际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它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使学生敢问、肯问、能问、会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规范”的本质则是采用师生共建的方式,以生本主义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学的规范来构建教师教的规范,使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它可以指导教师站在教育智慧的高度,把握、调控好每一个环节,真正让导问走向有效,走向艺术,从而构建起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导问”教学结构的操作流程

“导问”教学结构的操作流程,如果用点线面体来诠释的话,那就是“寻点——理线——成面——立体”。

寻点——趣导寻问

如果把学习一篇课文当成素描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它最初的形象应该是由“点”开始的。而这里的“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这儿的“寻点”就是要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寻找体现集中性的,而不是随意性的,体现探究性的,而不是填充性的“问点”。这样的“点”充满着规范,充盈着灵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寻找到这样的“点”呢?教师的导课非常重要,尤其是最初的五分钟,那就像乐队演奏一首乐曲的起音,是有效课堂的第一个燃点。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教学风格,通过激情朗读、生动导入、课件牵引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运用掌握的提问方法,深入地发现问题,并记在专用提问本上(或在书上作特定记号)。明确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使后面的探究更有目的性。

比如,苏教版第五册《金子》一课,第二课时的导入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聊聊各自的梦想吧。

(畅所欲言)

师:那文中的彼得,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生:挖金子发财呗。

生:找到金子,成为百万富翁。

师: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让我们读读他实现梦想后说的一番话。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地方没读明白想问问彼得?

学生自读寻点

生:为什么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师:是啊,彼得明明没有找到金子呀?那这儿的真金到底是指什么呢?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为什么说“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生:彼得和其他淘金者一样没有找到金子,可他却说自己是“唯一”找到金子的人?

师:你抓住关键词来提问,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生:彼得说的这段话中,为什么一个说是“真金”,一个说是“金子”?

师:你想了解“真金”和“金子”的意思有没有区别,是吧?

师:同学们,学习就得这样,边读边想,学贵有疑。

以上这个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而自然地引入对文本的关注。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难点,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在上课的最初5分钟里头,学生的思维是最为活跃的,兴趣是最为高昂的,此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思考,他就能发现藏在语言文字里头的“问点”,并让这种“问点”激发他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教师在导入时,要切实为教学目标服务,反对那种“山路十八弯”式的“绕导入”;要切实为学生起点服务,反对那种一味花里胡哨,吸引学生眼球的“浅导入”。我们还要注意课时导入的差异性,第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寻问课文写什么(从语言初步到内容);第二课时,可引导学生寻问课文怎么写(分析字、词、句、篇与课文内容),为什么这样写(课文中心、写作方法)。

理线——梳导析问

素描艺术品有了这些点作为基础之后,就应该“理线”,力图使教学“主干分明”。“理线”的过程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把问题进行筛选、优化、组合,确定出值得深入探究的,具有涵盖性、辐射性的一两个问题。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灵活地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问点”中“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来,从而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主线”。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做好倾听者、组织者的角色,课前积极预测问题,课中认真分析提问,及时梳理,有效整合。

比如,苏教版第五册《掌声》一课,学生寻找到的“问点”很多,有的问“小英的一条腿有残疾,为什么她后来会走进学校的舞蹈房?”有的问“犹豫是什么意思?”有的问“小英走上讲台后,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有的问“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总之,有关于词语的含义,有关于内容的理解,有关于人物的内心,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如果采用“逐一攻破”法,不仅整堂课散散漫漫,而且费时效低。这时,教师就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理出主线:一是小英前后的变化;二是两次掌声的内涵。这样一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主线引领下,学生学习就更有目标,更有效果。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寻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线”。

总之,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师单向设计教案的格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逐渐明确学习的方向,体验参与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后面的学习活动中。

成面——导读释问

在“点”的基础上,在“线”的牵引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围绕“主线”,全面参与,集中释问。这一环节对于教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他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必须运用巧妙的教学机智,充分发挥调控的作用,处理好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导读文本,适机点拨,智慧评价,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品读语言,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比如,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一课,理出了主线:“摇花乐”“乐”在哪里?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围绕主线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并做好记号。学生默读之后交流。接着就细细品味这些体现“乐”的语句。通过想像朗读,读出作者的快乐,读出作者的乡情。第二步,让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想想除了作者,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从中获得怎样的乐趣呢?第三步,围绕母亲说的话,重点研读“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从“摇花乐”到“思乡情”,学生积极地思考,热烈地发言,深情地朗读,展现出一个“包罗万象”的“面”。

另外,在导读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每一个文本都渗透着作者浓浓的人文关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从事听、说、读、写,还是其他的的语言实践活动,他们总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交流释问中,学生展露出来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有的积极向上,有的消极低徊,教师必须如提灯女神般及时引领学生走进高尚的、纯粹的思想境界。

立体——导评质问

这件素描艺术品经过了点的积累,线的明晰,面的支撑,渐渐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立体的效果使它更加饱满丰润。这一环节的“立体”指的是在学生学而问问而学之后,进行自评与互评,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的评价,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质问,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去进一步探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整堂课以“立体”的效果圆满的结束。

比如,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看到硕果累累的桃园,小作者从当初冬季的疑惑到春季的盼望到而今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么这学问到底是什么?

生:剪枝的学问是剪去那些光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来年能结出更大更多的果实。

生:剪掉疯长枝,保留结桃枝,这样来年就会结出更大更多的桃子。

师:这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小作者在剪枝这件事上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的收获的是那些长得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有用。

生: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

生:我想到了,其实王大伯不仅仅是在教作者剪枝的学问,也是在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生:“减少”是为了“增加”,只有剪枝是这样的吗?

师: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你真会读书。其实,《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已经告诉我们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也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好吗?

以上这个案例,除了凸显文本的主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得益。学生通过谈收获,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一个感性的评价,由此还产生了课内至课外 “质问”的延伸。课虽然结束了,可是“问”没有完,这就是本环节所要追求的效果。

寻点、理线、成面、立体,支撑起了“导问”教学结构的框架,再以“血肉”充实,这课既充满了灵动美,又充满了规范美,既为学生学习语文保驾,又为教师驾驭课堂护航!

 

参考资料:

1、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操作程序》(《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2、《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学案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徐霞客镇马镇东街79号     联系邮箱:www_zhj@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