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教学教研教学设计

在充满思考的语文课堂中生成智慧的灵光+唐雪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7 11:07 栏目:教学设计 发布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点击量:3677 【公开】

智慧,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词。智慧能让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灵光。有智慧就能有发展,有智慧就能有创造,有智慧就能有潜力。如何让学生充满智慧?这是值得我们当今教师思考的问题。

司马迁说“智者千虑”,可见有智慧的人肯定是善于思考的,也只有思考才能促进智慧的发展。如果我们教师营造一个充满思考的课堂,学生的智慧不就激发出来了吗?下面我就结合几个例子来谈一谈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

一.在平等对话中思考

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可以让师生在“教学相长”的情景中进行技艺的切磋。在平等对话中,没有绝对的教师,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教师和学生没有因为“教”与“被教”而划清界限。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教”,通过对话的过程也在“被教”。学生呢?既在“被教”,也在“教”。

案例一:周二下午,铃声打响,教室里寂静一片,不是本班学生天性乖巧,而是怕在作文课上发言,即使是有想法的孩子也觉得此刻被动一点比较好。这时,你要想和学生对话,难比登天。

我先布置任务:“今天我们写六年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你写谁?”早在意料之中,没人举手。

我欲擒故纵地说:“看来我今天只能孤芳自赏了。”

有几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始蠢蠢欲动了。薛同学站起来说:“奚老师令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他比较啰嗦,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还要讲好几遍。”男生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即使有感激也只会放在心中。

 不过写作文就需要这样的波折。我非但没有反驳他,反而添油加醋:“奚老师的确是啰嗦,讲过一遍就好了嘛,重复的几遍听下来,耳朵不长茧才怪呢?”

这时底下一阵躁动,马同学忙着要替奚老师伸冤了:“他之所以要一个问题反复讲好几遍,是因为要考虑我们班上各个层次的同学,这不是啰嗦。这是循循善诱。”

我说:“看来这不是一般的啰嗦,它对同学们很管用。奚老师这个特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他老师呢?”

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说话不算话”的朱老师常常把原本要做两面的家庭作业改成一面。有的说,倪老师的玩笑常常让我们误以为真,第一次被耍了,第二次还会上当,倪老师屡试不爽,我们则哭笑不得……

通过这堂作文课的训练,学生笔下的老师鲜活丰满,各有千秋。由此可见,如果课堂始终洋溢着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教学就会迸射火花,心潮相逐,思思联结,创造智慧。平等对话造就了教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教师。既给了老师教学的自由,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为智慧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探寻问题中思考

思考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问题对于课堂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上,以问题为基石,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感觉到一定程度的窒息。学生为了应对不同问题的挑战,就不得不凝神定气,全力以赴,不断地在思考中探寻老师树立的目标。尤其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常常会使学生忘记在课上。

案例二:学完了《最大的麦穗》,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完了苏格拉底的这番话,如果你就是他其中的一个弟子,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不要总是在人生道路上寻寻觅觅,把握住眼前的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最大的一穗就是生活中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千万不要嫌弃做小事。

生:抓住眼前的一穗是重要的,不过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理想是不能没有的,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更有意义。

……

这是学生在上完《最大的麦穗》后的感受,答案出人意料。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为学生说出了真话,说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缺乏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的灌输,因为这样的事,每节语文课都在做。他们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我们老师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怎么提供?课上多提一些拓展思考范围和深度的问题。

案例三:学习《莫泊桑拜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福楼拜说莫泊桑的功夫还不到家了吗?这里的功夫指什么?

福楼拜每次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

用第三只眼看世界,你能让大家领略一下你的细致观察力吗?

以后你将怎样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呢?

……

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学生不仅认识了莫泊桑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掌握了不少写作的方法。如果我们常常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逐步探寻文章的真谛,并学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表情达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绽放智慧的光芒。

三.在比较理解中思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如果想要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就必须进行思维的比较训练。老师经常埋怨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缺乏理解的深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心的把握,常发生偏离或拔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在课上进行比较学习的训练。

案例四:《卢沟桥烽火》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19377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请你体会“偷偷”和“摸”两个词的表达效果。我在讲解时,一生只说,从这两个词可见日军怕被我们发现他们的行动。我把他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很显然这还不完整。于是我又出示了另一句: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请你再体会这句话中“悄悄地”和“进发”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一学生很自信地站起来说,这两个词说明了我军也很怕敌军发现他们的行动。我追问他:“既然表达的意思相同,那这两句话中的两个词是否可以调换位置?”所有学生都愣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了读,感觉灵敏的学生马上就举手了:“这四个词不能随意调换,“偷偷地”“摸”揭示了敌人的险恶用心。”此时我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把这句话也写在了黑板上。这一句写完后,我又加了一句,这时黑板上有三句话:

1这两个词说明了我军也很怕敌军发现他们的行动。

2这两个词揭示了敌人的险恶用心。

3“偷偷地”“摸”这两个词用得多么形象鲜明,我读出了敌军的用心是多么险恶,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感到鄙视和唾弃。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辨析,哪一句完整如实地写出了作者的用意。

几种意见并列着,学生进入了“比较”的思考状态。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学生很快辨析出了第三种答案比较完整准确。学生的目光是锐利的,思维是敏捷的,经常进行“比较”训练,能快速提高辨析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智慧也能得到提升。

四.在自主生成中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的地位一直是不容取代的,但从新课程出台后,又诞生出了小语界的一位新宠儿,它就是生成。语文课生成的是什么?就是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殊的感受。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说:“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学生一直按着你预设的情形在走,没有片刻的偏离,这样的课堂还有涟漪吗?

案例五:教《理想的风筝》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在作者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不,还有他的理想,那么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两个环节,首先介绍作者苏叔阳坎坷的一生,并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学生交流到因为在苏叔阳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的风筝,这些风筝告诉他要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接着我出示了他文集中的一段话: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结合这段话,再联系三件事,学生自主学习,谈谈对风筝的新认识。这时学生真说了不少:

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而是对理想的追求啊!

一只风筝就是一个理想,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风筝”指刘老师的学生,他把“理想”种植到学生的心里,伴着学生越飞越高。

这就是一堂语文课所生成的,这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想要的。那么,生成到底来源于什么呢?它来源于学生手中的那一份自主权。有了这份自主权,学生才能驾驭课堂,学得其所,学得其乐。语文是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只要我们的学生插上自主的翅膀,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智慧也必将灵光闪耀。

综上所述,决定学生语文素质的并不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有智慧的老师才能教出有智慧的学生。《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长远的眼光,明确自己的在课堂上的职责: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备案号:苏ICP备17035092号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徐霞客镇马镇东街79号     联系邮箱:www_zhj@qq.com